“2354.9元,沒想到這么多。”在朋友圈紛紛曬出網上消費年度賬單的時候,愛讀書的高女士也悄悄算了一下2017年買書的花銷。與以往不同的是,去年,50多歲的高女士學會了在網上買書,她的書幾乎都來自當當、京東、天貓書城等網絡渠道。
北京開卷公司發布的《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》顯示,2017年,網絡渠道依然是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,同比增長25.82%。越來越多像高女士這樣的愛書人,選擇在網上買書。
三足鼎立,圖書電商格局成型
從1999年當當率先進入網絡圖書市場,到2010年京東圖書正式上線,再到2012年天貓商城推出圖書板塊,國內網絡圖書銷售“三足鼎立”之勢已成。
當當副總裁、出版物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均告訴我們,2017年,當當圖書交易規模高達400億碼洋,銷售圖書11.89億冊。童書和小說發展尤其迅速,2017年的碼洋均達到超60%的增長。
當年京東圖書品類上市,主要還是出于商業考量。京東圖書文娛營銷部總經理高燕說,對當當和亞馬遜中國的戰略牽制只是次要因素,最重要的是,“圖書極大地降低了新用戶嘗試京東的門檻,在京東購買圖書的新用戶占比在30%-40%”。2017年京東618“年中購物節”,京東圖書專區迎來300多萬人搬書,累計搬走5904噸書,可以裝滿6909架波音747飛機,圖書文娛訂單碼洋高達22.7億元。
起步晚、成長快,是出版機構對天貓圖書平臺的直觀印象。2016年,天貓圖書線上銷售規模達到120億。2017年,天貓圖書實現碼洋收入350億元,實洋180億元,不知不覺中改寫了傳統圖書電商格局。與傳統圖書電商相比,純平臺化運作是天貓圖書最顯著的特點。天貓3000多個商家中,既有線下書店、出版機構自建的旗艦店,也有大量圖書專營店,還有如博庫網、文軒網甚至當當、京東等大型垂直網店,也吸引了“邏輯思維”“理想國”等特色渠道加入。
從紙到屏,數字閱讀正當時
“下一站,平安里。”地鐵報站提示聲響起,小葉猛然反應過來,趕緊收起手機,移到車門口。“好幾次我都因為在手機上看小說坐過站了。”談起自己的囧事,這個戴著黑色鴨舌帽的年輕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。在她手機里,安裝著掌閱、京東閱讀、當當云閱讀、淘寶閱讀等五花八門的閱讀軟件。“有人說現代人不愛讀書,我不覺得。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手機、電腦上看。”
不可否認,人們的閱讀方式正逐步從傳統紙質書轉向數字閱讀。推動數字閱讀,為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的數字閱讀資源,也就成為圖書電商的發展方向。
品牌升級后的當當云閱讀形成集“紙、電、書”于一體的全品類“閱聽”生態,擁有50萬正版電子書、聽書、網文、漫畫等數字讀物,吸引了4000萬高知高收讀者,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,銷售額增長126%,付費用戶增長72%,吸引了成為全網最大的中文數字閱讀社區之一,成功進入全國閱讀類APP排行TOP10。
京東2016年世界閱讀日推出JDRead首款閱讀器,并與眾多知名作家合作推出電子書,包括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、新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等,讓更多嚴肅文學作品進入電子書領域。
天貓圖書則給予讀者更多優惠,用戶在天貓購買部分紙質書時,可以免費獲得其電子版,并通過阿里文學旗下的APP進行閱讀。
線上線下,書香氛圍暖人心
2500平方米的圖書空間,隨處可見寬敞的沙發,臺階上放著素雅的干草墊,悠長的音樂包裹著淡淡的花香。1月27日晚上,重慶市民小俞來到剛開業的當當書店全國首家旗艦店,參加《詩經》品讀會。“來到這里,就像找到了精神的家園。”作為文學愛好者的小俞說,“感覺特別溫暖。”
近年來,隨著O+O(Online+Offline,線上線下融合)理念的流行,以及人們對消費體驗的重視,三大電商開始布局線下實體書店,著力打造包含藝術、文創、智慧生活等元素的城市文化空間,用文化溫暖都市生活的各個角落。
當當于2015年下半年提出“千店計劃”,至今,已在全國開設書店(含書吧)近200家。京東圖書則與南京高校的創客空間、上海親子園、北京798藝術區等合作,開店30多家。而致力于打造線上圖書第三方平臺的天貓,也將在今年和傳統書店展開新零售合作,打造智慧書店,構建無感支付書店及24小時無人書店。
圖書電商不僅為買書、讀書提供了物質上的便利,也在精神文化層面引領著閱讀風尚。
請看我的思考《關于圖書音像行業的思考》